川久保玲 Comme des Garcons
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川久保玲与解构主义
「什麽是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顧名思義,有著“分解與構成結構”的意思,解構主義一詞是與結構主義(Constructionism)相對的,可認為是對結構的破壞與重組。
說到解構主義的來源,要從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說起。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從鼎盛而走向瓦解的時候。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膨脹,精神審美要求的提高,現代主義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設計風格遭到質疑。一場名為後現代主義的,反對國際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新的批判挑戰形式孕育而生。
然而隨著設計風格的發展,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的以裝飾為中心、歷史主義為借鑒手段、折衷主義為方法的過分粉飾的表現形式,和有時過分注重娛樂性的設計理念,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對。此時,作為後現代時期(Post Modern)一種探索形式,重視個體,強調部件,反對整體統一的解構哲學得到了少數設計師的認同,解構主義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解構主義和典型的後現代主義的不同在於,同樣是反對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更傾向於以對結構的重組來詮釋現代主義,它沒有後現代主義那般激烈,可以說是介乎于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的一種探索形式。
「解構主義對服裝的影響」
對現代服裝結構的大膽挑戰要從70年代的反時裝運動說起。70年代的社會依然充滿著反叛與探索,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是溫和的“愛與和平”的意識形態和表達形式破滅的開始,比起關心虛無的遙遠未來,不如在乎現在的自己。年輕人在衣裝上窮極表現自我,再古怪和以前無法忍受的東西,在這時都可以被接受和推崇。
大體上來說解構服裝的形象特徵有以下特點:
⒈解構服裝用傾斜,倒轉,彎曲,波浪等表現手法。
⒉巧妙改變或者轉移原有的結構。
⒊力求避免常見、完整、對稱的結構。
⒋整體形象支離破碎,疏鬆零散,變化萬千。
服裝設計中所解構的不單單是指對服裝的結構;對社會模式和大眾傳媒中有關性別、地位、經典等等的流行套路的解構,對正統原則以及正統標準的批判和新的詮釋,才是解構主義更深刻的意義。比如對同性戀持積極態度,在設計上堅持男女服飾平等,努力打破之間差異的服裝設計師讓·保羅·高迪埃,他設計的專門給男人穿的裙子或許會讓某些人咂舌,但對於性別與傳統的挑戰,正是服裝界所需要的新鮮的設計方向。
「川久保玲的解構主義」
70到80 年代,一批日本設計師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影響了世界時裝。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設計師展現的,有別于傳統服裝的呆板同時也並非反叛青年那般激進的,新奇的服裝,以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結構打動著人們。用解構來表現,給服裝一個全新的面貌,漸漸成為世界各地喜歡這類風格的服裝設計師的選擇。現代的服裝解構仍然是傾向於強調個體本身,強調每件衣服的獨特存在感。
川久保玲的解構主義體現在對「真實品質」的追求,她摒棄一切用以偽裝自己、隱藏本性的服裝,其設計靈感來自于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空寂”思想——于表面的貧困中尋求一種精神美。這尤其體現在其女裝系列中,Comme
des Garcons以其季復一季的“獨特品質”,寬鬆、刻意立體化、不對稱重疊式的剪裁、不顯露身材的線條以及沉鬱的色調,表達著設計師川久保玲的一種理念:女性不用為了取悅男人而裝扮得性感,強調她們的身段,然後從男人的滿意中確定自我的幸福,而是能夠擁有自己的生活並自我滿足、自我實現,通過自己的思想從而獲得周圍人的青睞與欣賞。
川久保玲:黑色女皇

川久保玲於1942年出生,他的父親是東京慶應大學 教授。最初,川久保玲女承父業,從美學專業畢業。她開始的工作是在一家丙烯纖維工廠的廣告部作職員。早期獲得的面料專業知識使她對不尋常的面料有種特殊的興趣,不久她便成為一名自由款式設計師。1973年,川久保玲憑藉她過人的勇氣,決定開一家自己的公司,並取名為Comme
des Garçons,法文意思是“像男孩一樣”。實際上,她只是很喜歡這幾個單詞的發音,而並非媒體後來根據這個著名品牌的意思作出的可能是女性主義的猜測,毫無疑問,她被認為是一個女性主義者。
1981年,川久保玲第一次在巴黎時裝展舉行發表會;此時她開始受到全球時裝界的注目,隔年,她的服飾有了一個簡單的昵稱,稱為「乞丐裝」;並造成1980年初期寬鬆、刻意的立體化、破碎、不對稱、不顯露身材的服裝設計潮流。川久保玲的設計獨創一格十分前衛,融合東西方的概念,被服裝界譽為“另類設計師”。她的設計正如其名,獨立、自我主張——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她將日本典雅沉靜的傳統、立體幾何模式、不對稱重疊式創新剪裁,加上俐落的線條與沉鬱的色調,與創意結合,呈現很意識形態的美感川久保玲,是一個特殊的例外:她既沒有出去學別人的模式,也沒有經過正統的訓練,但在東京的本土上,她做出的又絕不是純民族的東西。她的意識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堪稱前衛的美國,以及朋克發源地的英倫三島不列顛王國。她的看似古怪的思想,實際上是非常深刻的。深得無底,所以才會在20年後大放異彩,讓更年輕的一代時裝設計師們崇拜,去解構,去尋求自信。她是時裝界確實的創造者——一位具有真實的原創觀念的時裝設計師,憑藉她最重要的觀念——黑色,在最近的幾十年席捲全球。20世紀80年代早期,來自日本的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革命性的發佈會使原來僅限於晨禮服和燕尾服的黑色成為流行。由於她的緣故,黑色成為最時尚女人的永恆形象。

川久保玲習慣穿一身黑,留一頭不對稱的黑色齊肩短髮。說:“黑色是舒服的、力量的和富於表情的。我總是對擁有黑色感到很舒服。”“我致力於黑色的三個影子。”一次她做了一件朱紅的服裝,並解釋“黑色是紅的。”其對黑色的投入和奉獻,使人對這位前衛的日本設計師產生了悲觀或不祥的印象。她對服裝設計獨特的方向,使它總有墓地或屠殺的感覺。她經常被媒體批評,因為有時她展示的服裝就像是納粹集中營的囚犯們穿的無體型的寬鬆服,略作修改就組裝上了舞臺,因而常常激怒了公眾。她對保守者來說不是個陌生人,但看看她的經歷,很奇怪的是她能成為那樣的時尚預言的設計師,將黑色演繹成時尚設計師與時尚的同義詞。畢竟,1973年,她在東京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向世界展示了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穿衣方式。從那開始,她就一直在為實驗而奮鬥,永遠創造著比時裝界流行超前得多的原型和概念服裝。
她說:“我的目標是每一位元女性能夠有自己的生活並自我滿足。”她將自己的服裝描述為:“女人不用為了取悅男人而裝扮得性感,強調她們的身段,然後從男人的滿意中確定自我的幸福,而是用她們自己的思想去吸引他們。”
Comme des Garçons:史上副線最多的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史上副線最多的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總店位於巴黎。川久保玲是這個品牌的主要設計師,並有12間分店,以及大約200專櫃或精品店遍及全世界,據媒體報導,川久保玲的這個服飾品牌年營利約為150萬美金。雖然坊間傳聞Comme des Garçons的設計師川久保玲深居簡出,只聞其名,難見其身。但與她的深入簡出相映成趣的是,Comme des Garçons卻有著令人眼花繚亂的產品線。旗下產品涵蓋女裝、男裝、香水、鞋包、配飾,無論是高級成衣還是潮流休閒都一應俱全。Comme des Garçons隔一段時間還會與各種品牌跨界合作,令人目不暇接。
川久保玲(Rei Kawakubo)主理:
l
Comme
des Garçons:Comme des Garçons的主線,也是開創的首個女裝品牌,完美展現著川久保玲天馬行空的設計理念,也是整個Comme des Garçon的靈魂所在。(since 1969)
l
Comme
des Garçons Noir –以黑色為主的,為上班族女性設計的職業服裝。 (since 1987)
l
Comme
des Garçons Comme Des Garçons – (a.k.a. 'Comme Comme') 女裝主線的二線品牌,更加易於穿著、易於搭配、易於理解。(since 1993)
l
Comme
des Garçons Homme Plus –男裝主線的二線品牌。(since 1984)
l
Comme
des Garçons Homme Plus Sport – Homme Plus旗下的運動支線
l
Comme
des Garçons Homme Plus Evergreen –Homme Plu旗下的支線,專門推出複刻其經典系列的服裝(since 2005)
l
Comme
des Garçons Homme Deux – 男士正裝 (since 1987)
l
Comme
des Garçons SHIRT –襯衫品牌(since 1988)
l
Play
Comme des Garçons – 以大眼睛紅心為標誌,為青年男女推出的街頭潮流品牌(與紐約塗鴉藝術家 Filip Pagowski合作 )
l
Black
Comme des Garçons –價格較低的副線, 在指定的BLACK pop-up shops出售
渡邊彌醇(Junya Watanabe)主理:
l
Comme
des Garçons Homme – 男装主线,在日本发售 (since 1978)
l
Comme
des Garçons Robe de Chambre – 在日本发售的女装线,已结束
l
Junya
Watanabe Comme des Garçons – 女装 (since 1992)
l
Junya
Watanabe Comme des Garçons Man –男装 (since 2001)
Junya Watanabe
Comme des Garçons Man Pink – 男性化的女装 ,已结束
栗原大(Tao Kurihara)主理:
l
Tao
Comme des Garçons – 女装(2005开始,2011年春季结束)
l
Tricot
Comme des Garçons – 以针织为主的女装
配饰:
l
Comme
des Garçons Edited-在指定店铺发售的限量产品
l
Comme
des Garçons Pearl – 珠宝 (since 2006)
l
Comme
des Garçons Parfum – (since 1994)
l
Comme
des Garçons Parfum Parfum
l
Comme
des Garçons Wallet
l
Speedo
Comme des Garçons – 泳衣(since 2005)
l
Hammerthor
Comme des Garçons Shirt – 内衣(since 2007)
其他:
l
Ganryu
Comme des Garçons –以中性的街头服饰为主
l
Comme
des Garçons Peggy Moffitt
l
Comme
des Garçons Six – 两年一期的杂志(from 1988 to
1991)
l
与主流品牌合作:e.g. J.Crew, Levi's, Lacoste, Fred Perry, The
North Face, Nike, Inc., Monocle, H&M, Undercover, Visvim, Chrome Hearts,
10.Corso.Como, Kaws, Louis Vuitton, etc.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PLAY系列
Comme des Garcons ‘PLAY’系列由生活在紐約的波蘭裔漫畫家Filip Pagowski設計,圖像為“帶雙眼的心”。2002年推出,一經上市,即在潮流界引起極大反響,深得潮人們的喜愛。只是短短幾年,幾乎成為了CDG中的最基本衣著。
‘PLAY’的設計是非常讓人印象深刻的,這顆心的顏色由紅色,發展到綠色及黑色。它的兩個眼睛,一直會瞪著你,被人稱為“淩空瞪”。
1、’PLAY’ 的創造者
讓我們先來簡單認識一下“PLAY”的創造者Filip
Pagowski吧。他在設計’PLAY’系列之前,有著怎樣獨特的創作經歷呢?
Filip Pagowski出生在波蘭,23歲去了紐約。Filip
Pagowski的名氣,源於他不同尋常的繪畫風格。他清晰地記得自己的處女作畫於3歲那年。“印象最深的是14歲的時候我去郊外畫畫,畫的是油畫,我感覺自己像梵高一樣。”
而Filip的繪畫風格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是他的家庭的薰陶。Filipde父母都是藝術家,父親Henryk Tomaszewski是華沙有名的海報設計家、卡通畫家。在家時,Filip會旁觀父母的創作,聽他們討論他們自己以及學生的作品,包括相關領域不同時期藝術大師的作品。
Filip的父親也是他藝術設計上的引路人,“我爸爸難以取悅,高要求、不耐煩、脾氣爆,儘管他的學生們都很怕他,但是他們還是能從父親身上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氣氛、不妥協的精神,這些讓他們覺得所做的那些額外的苦工,和偶爾遭受的批評是值得的。對很多人來說,包括我,他是人生旅途中的燈塔,無論是在藝術設計上,知識份子的誠實品格上,職業道德上,職場禮儀上。”
同時,影響他的還有波蘭的藝術創作氛圍。六七十年代,有段時期波蘭的電視只能收看一個頻道,儘管沒有豐富的娛樂生活,Filip對周遭事物卻有著強烈的好奇,樂此不疲地在有限資源中尋找靈感。“我學會了利用那些限制,甚至享受這種限制。這激發了我的想像力。當時波蘭的繪畫和印刷工業都很落後,很難接觸到發達國家或日本的技術水準,這種境況反倒讓畫家、設計者創造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富有創造性並且在今天依然適用的語彙。我從來沒有學過如何將攝影技術的迷人力量應用到繪畫中,不過我對自己的作品感到親切舒服。”
之後,Filip來到紐約,這座藝術之都提供並且激發了他的創造力,“紐約有一本雜誌,我每個禮拜都會幫這本雜誌畫一個插畫。重要的一點是,畫的東西也可以放在衣服上,穿在身上。為這本雜誌畫插畫是我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捩點。”
2、‘PLAY’的內涵——Filip 與川久保玲的心心相惜!
‘PLAY’系列的設計體現了Filip一貫的創作理念,同時也符合川久保玲的產品風格。在Filip眼中,川久保玲是一位“直接、簡單且極富邏輯性哲學”的時尚大師。而Filip眼中的時尚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優雅,對時尚的理念的認同,讓他們合作無間十餘載。在設計’PLAY’系列之前,Filip
Pagowski就與川久保玲合作了1999年女裝目錄及2000年男女裝系列。與川久保玲的合作,讓Filip成為了時尚界的寵兒。“PLAY”的誕生,體現了巧妙的設計帶來的創意效果。
‘PLAY’展現了手繪的魅力。手繪是Filip一貫的堅持。直到現在,他不喜歡用電腦搞創作,一直堅持手繪,那種生動的線條是不可複製及替代的。Filip認為電腦永遠是配角,享受手繪作品中的不完美與驚喜。他以腦袋中的熱情創意瓦解電腦時代裡的冷漠與機械化,並且透過簡單的技法帶來最大的感動,其獨特的手感藝術風格不單只是在全球的藝術圈風格耀眼。
‘PLAY’展現了樸實的童真。Filip的創作洋溢著熱情和淳樸,倔強的草圖化的繪畫方式使作品呈現出原始的未經開發的樸素美,這種獨特的手繪方式仿佛是對這個軟體時代的挑戰。他以最簡單的技法帶來最大化的力量,獨特的藝術風格征服了品位最嚴苛的時尚界。在這樣一個浮躁又裝飾過度的時代,菲力浦賦予了時尚簡單和純真的特別含義。
3、明星對’PLAY’的評價及詮釋
(1)男明星
走在潮流前線的男明星很多都是’PLAY’的粉絲,包括年輕活力派的潘瑋柏、周傑倫、陳冠希等等;成熟穩重派的劉德華、郭富城、周星馳。這體現了’PLAY’沒有年齡限制,各種年齡,都能穿出不同的味道,不變的是“型”味。
我覺得最經典的還是它的“心”嘛(指PLAY系列),很簡單,很素的一個設計。可是我覺得穿起來,就會讓人家有很特別的感覺,好像你是屬於一個什麼樣子的文化。
我覺得他們在做不管是簡單的還是前衛潮流的設計的時候,我覺得他們都蠻有心思的,都做的很好。”
雖然’PLAY’ line的產品是男女平等的,但’PLAY’帶一點cutie,不論是紅心或綠心,都偏向女性化。直到黑心的出現,終於把聲稱中性的’PLAY’真正變成不分男女,更加有“型”。 一些時尚界的女明星都有不錯的’PLAY’搭配,比如楊冪和阿嬌等,俏皮中露著可愛。
(3)情侶
很多明星情侶身上或是影視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PLAY’的情侶裝。比如鄧超孫儷夫婦居家照中的這一身帥氣的’PLAY’情侶裝,又溫馨又時尚。還有內地熱播劇《家的N次方》中的這對銀幕情侶薛洋與齊齊就穿著’PLAY’情侶T恤。
(4)明星寶寶的示範
謝霆鋒和張柏芝的Lucas就被拍到穿倒著寫的play字樣的’PLAY’T恤,非常可愛,符合小朋友的童真童趣,這件衣服也立刻稱為網上爭相搶購的親子裝。
內地明星潘粵明,被媒體拍到陪兒子玩球,報導內容是:“兒子穿著‘PLAY’T恤非常有范兒,相比兒子的潮到爆,爸爸潘粵明則只是跨欄背心和短褲,比較傢俱味,他們倆在一起,兒子明顯比父親更像明星。”可見,一件’PLAY’T恤多麼增加時尚感啦。
4、 ‘PLAY’與’Simpson
Family’的合作
‘PLAY’與’Simpson Family’的創始人Matt Groening(知名漫畫家,電視製片人及編劇)有過合作。Matt將很多手繪的圖案畫在T-shirt上,再配上’PLAY’的經典的紅心。不管是川久保玲的粉絲,還是辛普森家族的忠實觀眾,這樣的T-shirt都是值得收藏的,有個性、充滿童趣,也不乏時尚元素。Comme des Garcons
Comme des Garcons是川久保玲最早創立的品牌,也是她八大系列中最主要的系列。Comme des Garcons是法語,中文翻譯過來,就是“像小男孩一樣”,簡稱“CDG”。Comme des Garcons 這個品牌名是日裔設計師川久保玲 (Rei Kawakubo) 對她的服裝品牌的定位與命名。獨創一格的前衛形象,融合東西方的概念使得川久保玲被譽為“另類設計師”。川久保玲(英文名:Rei Kawakubo)1942年出生于東京,攻讀藝術與文學專業畢業後,川久保玲即於一家紡織品公司工作,並於1967年開始自由設計師的生涯。1975年,川久保玲于東京創建“Comme des Garcons”公司,並於1975年,在東京建立了她的第一家精品時裝店。“Comme des Garcons”銷售女裝女裝,在1978年增加了男裝。1981年,川久保玲 (Rei Kawakubo) 開始攜其品牌Comme des Garcons參加巴黎時裝周,並於1982年在巴黎開設“Comme des Garcons”精品時裝店。
川久保玲在1981年4月與好友山本耀司合作,在巴黎的時裝秀上初試啼聲,並且一炮而紅。其獨特的創新思維使她成為瞭解構主義的先驅,不對稱的剪裁,縫線的外露,布料的東拼西湊,對於當時的時尚理念來說都是匪夷所思的呈現方式,而『反』傳統,『反』時尚,『反』標準就是她的設計理念,而藉由這種設計,讓身體透過衣物對於感官與性別產生模糊與摸索,這也是品牌名稱Comme des garçons(像男孩一樣)的由來!
Comme
des Garcons彰顯了川久保玲作為設計師的特徵;她的服飾有了一個簡單的暱稱“乞丐裝”,並造成1980年初期寬鬆、刻意的立體化、破碎、不對稱、不顯露身材的服裝設計潮流。其設計靈感據知來自於日本美學中的不規則和缺陷文化。她的創作概念和特色引起了不少時尚評論家的爭議,也帶動了後進設計師的服飾設計。
40年來,川久保玲為身體這座庭院不斷推陳出新的動力,自詡源自一個“怒”字,“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反叛。我憤怒,並且從憤怒中汲取力量。”我們可以將川久保玲的“怒”看作是一種福柯筆下的在“文明”面前的“瘋癲”行為。事實上,Comme des Garcons首次在巴黎亮相,並非像世人所想的那樣驟然獲得了成功,“文明”的時裝世界依舊將之視為“瘋癲”。
早已習慣了“時裝”這件東西的民眾,對Comme des Garcons的服裝莫衷一是。有位評論家在一篇討論Yves Saint Laurent的文章中,拿Comme des Garcons作了反例:“以Comme des Garcons為代表的一群日本設計師最近展示的一組充滿了絕望氣息的服裝,在Saint Laurent的設計中是從來不會出現的。日本設計師用極端的形式描繪了一個沒人嚮往的世界。穿了Comme des Garcons服裝的女人確實不錯,但不會為此自豪。女人不會願意把自己打扮成不讓人愉悅的樣子,也不會讓報紙裡的新聞把自己成天搞得心事重重。”而一位美國讀者在讀到《Vogue》雜誌對Comme des Garcons的報導時,也很憤怒:“怎麼會有人想花230美元去買一件‘破布’。”而美國時裝名店Bergdorf Goodman的高層也表示:“這種服裝完全無法表現女性線條,只對健康有益。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購物袋?”
從後來的錄影中也不難看到,川久保玲並非以女戰士的面貌出現在巴黎的舞臺上。當秀走完後,川久保玲深鞠一躬,便匆忙要閃回側台,興奮的模特一把拉住她,她卻死死地用手摳牢背景板,害羞地趕緊躲了回去。
事實上,從一開始,川久保玲便是以一系列“邊緣人”的身份,展開的突圍:身為女性,在日本社會同工不同酬;身為非時裝專業畢業的“野路子”,在時裝工業內無道可法;身為日本人,在國際時裝界無根無基。她為自己的品牌取名Comme des Garcons(像男孩一樣)除了對女裝的意義進行反叛,卻也並沒有將之引向女性主義的極端。
“男裝女穿”幾乎是每一季的話題,Comme des Garcons更像是川久保玲帶領大家做的一場關於男性化與女性化的課題研究。每個造型都在努力探索現代女性究竟將什麼擺在眾人前,又將什麼深深藏好。這位設計師嘗試為模特穿上女孩味十足的波爾卡點裙子,胸口卻古怪地掛著一件寬大的男式西裝;西裝褲的後邊有大片大片的緞子裙擺;兩件套西裝上鑲蕾絲緊身胸衣的式樣。
早已習慣了“時裝”這件東西的民眾,對Comme des Garcons的服裝莫衷一是。有位評論家在一篇討論Yves Saint Laurent的文章中,拿Comme des Garcons作了反例:“以Comme des Garcons為代表的一群日本設計師最近展示的一組充滿了絕望氣息的服裝,在Saint Laurent的設計中是從來不會出現的。日本設計師用極端的形式描繪了一個沒人嚮往的世界。穿了Comme des Garcons服裝的女人確實不錯,但不會為此自豪。女人不會願意把自己打扮成不讓人愉悅的樣子,也不會讓報紙裡的新聞把自己成天搞得心事重重。”而一位美國讀者在讀到《Vogue》雜誌對Comme des Garcons的報導時,也很憤怒:“怎麼會有人想花230美元去買一件‘破布’。”而美國時裝名店Bergdorf Goodman的高層也表示:“這種服裝完全無法表現女性線條,只對健康有益。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購物袋?”
從後來的錄影中也不難看到,川久保玲並非以女戰士的面貌出現在巴黎的舞臺上。當秀走完後,川久保玲深鞠一躬,便匆忙要閃回側台,興奮的模特一把拉住她,她卻死死地用手摳牢背景板,害羞地趕緊躲了回去。
事實上,從一開始,川久保玲便是以一系列“邊緣人”的身份,展開的突圍:身為女性,在日本社會同工不同酬;身為非時裝專業畢業的“野路子”,在時裝工業內無道可法;身為日本人,在國際時裝界無根無基。她為自己的品牌取名Comme des Garcons(像男孩一樣)除了對女裝的意義進行反叛,卻也並沒有將之引向女性主義的極端。
Comme des Garçons Fall 2011
當2012秋冬時裝周上的設計師都在強調3D立體效果的時候,永遠反其道而行之的“玲師太”川久保玲 (Rei Kawakubo) 轉而開始探索“平面”的美好。她拋棄了以往的黑與白,大膽嘗試了高飽和度的紅色、鈷藍色、粉色、薰衣草紫、明黃等色彩。除此之外,迷彩、豹紋、波爾卡圓點、棋盤格、花朵之上的塗鴉等各種 “鬧騰”的圖案也成為本季川久保玲CdG (Comme des Garcons) 區別於以往冷靜、單調的特色鮮明之處;只不過川久保玲CdG (Comme des Garcons) 2012秋冬女裝系列的廓形還是保持了它招牌式的誇張和戲劇化,看似詭異的造型細品之下趣味無窮。
Comme des Garçons Fall / Winter 2012
订阅:
博文 (Atom)